云重构IT服务模式,软件与外包殊途同归
(一)云服务相对传统IT服务是一场商业模式的革命
云是IT架构演进的必然方向,云服务相对于传统IT服务而言,本质是一轮基于新兴技术的IT领域商业模式的变革。
传统的IT服务中,出售硬件时,以单台产品作为计价销售单位,软件则以许可证授权的方式使用,或以项目方式进行定制化开发(外包)。
传统IT产业链主要为企业服务,企业最终为他们的客户服务;整条产业链主要承载物流,一个是从芯片到电脑硬件、基础软件到应用软件的物流,一个是企业产品到最终用户的物流。外包产业链上除了价值流,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信息流成了联系产业链的纽带。
图1:传统IT服务行业产业链
到了互联网阶段,IT的价值主要通过芯片、硬件、基础软件、平台软件传导到互联网运营商,最后到消费者;流量——广告变现模式,迫使互联网企业大规模扩展用户流量,系统开始超负荷运载,硬件、存储及计算资源成本被重视。
图2:互联网时代IT服务的产业链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运营商巨头开始采用虚拟化技术,将物理计算资源转化为弹性资源池,满足自身同时,开始向个人和企业出售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孕育云计算诞生。
在云模式下,则是以服务交付的模式,由一个可配置的共享资源池组成,该池内提供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程序和服务等多种硬件和软件资源,如同水电煤一样根据需求灵活地按使用量计费,实现IT领域商业模式由“卖盒子/授权”向“服务订阅”的变革。
企业上云可以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节省将近80%的IT费用)、优化运营管理流程、创新业务发展模式,快速获取数字化能力,运用大数据分析帮助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将传统基于经验的模糊决策变为基于数据的精准决策,实现产业链协调的开放式创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根据Gartner的研究,无论是企业软件还是IT服务,最终都会统一到云服务的框架中。
图3:云服务对IT支出的影响系统图
资料来源:Gartner 2016
(二)软件与外包殊途同归,必将统一到云服务模式中
随着云计算占IT支出占比不断提高,最终会主导整个IT产业。
图4:软件与外包的殊途同归
我们可以将云计算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替代服务器和传统IDC,此时云计算在IT支出占比小于10%,这一时期云服务商主要通过价格战来“圈地”,行业整体毛利率不高;
(2)逐步替代软件和软件渠道,此阶段云计算在IT支出占比大于10%小于35%,云服务的客户达到一定规模,SaaS逐步替代传统软件销售,利润来源多元化、毛利率快速提升;
(3)替代传统集成公司、外包服务公司和IT咨询公司,此阶段云计算在IT支出占比大于35%,基于云计算的系统集成和咨询公司逐步替代传统IT服务商,云计算开始主导整个IT行业。
图5:云服务替代传统IT服务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国内及全球大部分 IT 市场上,云计算的支出占比都在不断提高,2020年全球云计算对IT市场的渗透率为7.1%,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的渗透率为4.6%。均低于10%,仍处于发展的第一阶段。美国已经超过 10%,处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1、云服务改变了产品标准化的软件和客户定制化的外包之间的trade off
软件供应商为了提高LTV势必少不了越来越多的定制化,与此同时外包服务商本身出于降低边际成本的考虑一直都尽量追求标准化。传统IT架构下,基于业务需求的“烟囱式”系统建设模式不仅重复建设多,而且开发周期长,交付效率低,维护成本高,若要涉及系统间的集成和协作交互成本更加高昂,不利于业务的沉淀和持续发展。云架构下,不同的应用甚至同一应用中的不同服务可以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开发、测试和运行,方便地进行软件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利于促进软件开发聚焦于业务逻辑,提升研发效率和创新水平。
图6:传统IT模式下单体开发架构和云模式下多进程微服务架构对比
2、云原生技术重构IT运维和开发模式
随着企业业务互联网化的发展,快速迭代(敏捷、持续交付)、永远在线(高可用)、高并发(弹性伸缩)等成为IT系统的典型需求。容器、微服务、DevOps工具等云原生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得IT系统的可拓展性不断加强,通过系统分层解耦、横向扩展的方式,复杂的项目需求被更快速地实现,底层基础资源调用的效率被提升,云原生容器架构的优势日益突出。
传统IT架构:基于传统技术栈构建的应用(APP),每一次的开发需求都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涉及对底层基础资源(Server、Host OS)的一次次重新分配,重复建设较多且易冗余浪费。
传统的虚拟化架构:主要是基于硬件抽象层虚拟化hypervisor技术,创建环境和部署应用的移植性较差。在虚拟机上每部署发布一个新应用都需要运行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Guest OS)以及附带的依赖环境。
容器架构:使用容器技术(Docker Engine)将微服务及其所需的所有配置、依赖关系和环境变量打包成容器镜像,可轻松移植到全新的服务器节点上,而无需重新配置环境,能够有效解决跨云环境一致性问题,缩短应用交付周期,消除组织架构协作壁垒。同时,不同的微服务之间松耦合,易于管理和便于监测,应用可以随时处于待发布状态。
图7:传统IT架构、虚拟化架构以及容器架构的对比
3、软件和服务交付方式的变革
容器技术改变了IT的部署架构,微服务架构改变了软件和外包服务的交付方式,云原生技术带来的不仅是IT软硬件部署模式的变化,还变革了软件和外包对硬件的依存模式,云架构下,应用的可移植性增强,微小服务开发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大幅提升,软件的设计不会再跟底层基础设施产生直接的绑定,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环境并不会对微服务架构的应用软件的功能产生影响。应用移植性增强后其实是降低了用户的转换成本,因而生态成为软件企业竞争的一个新因素,协同的价值开始凸显,海外巨头纷纷收购布局,但这些连同商业智能一齐在数据价值发掘的本质上殊途同归。
图8:云原生技术部署架构图
资料来源:中国信通院
4、云将软件和服务集成在一起,形成了全新的IT服务模式
以Slack为例。Slack创立于2009年,2019年6月在纽交所DPO(直接上市不融资),被誉为“史上发展最快的办公软件”。Slack提供的职场通讯不仅是即时的,还可共享任何历史时期分享出来的对话、信息、项目、数据等信息流。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slack的集成功能集中收取其他应用程序上的工作通知、对接其他办公应用,省去了在不同应用程序间切换的精力。Slack简化了用户工作流程,增加了人们在沟通上的有益回报,帮助实质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图9:Slack带来多部门办公效率的实质提升
Slack的崛起表征B端协同生态价值的凸显。云实际上是降低了用户转换成本从而降低了用户粘性,但我们可以看到同当初C端移动互联网应用讲求客户体验和粘性一样,B端企业的信息化服务竞争也逐步纳入了生态因素。以职场即时通讯功能为基础的协同办公软件Slack的崛起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协同的价值开始凸显。
图10:Slack具有传统邮件无法比拟的协作功能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