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鼎韬观点中,我们对近十年来中美在服务贸易领域的进出口规模和重点领域进行了全面回顾,得益于在知识产权、教育旅游、金融服务等领域的结构性优势,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在本篇观点中,鼎韬进一步提出以服务贸易“逆差转移”为核心,推动没有美国的全球化策略,积极响应和反制美国关税战,并为我国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破局”新思路和方向。
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反制的威慑力和可行性
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反制的威慑力和可行性
1、运输服务领域应首先采取反制措施
运输服务是中国对美服务贸易逆差的三大主要来源之一(其他是旅行(含教育)和知识产权使用费)。运输作为与货物贸易直接相关的服务领域,在美国对华关税提升到145%的情况下,必然受到较大冲击。
鉴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在其官网发布公告称,美国决定对中国制造的船舶及港口设备征收港口费和关税。
公告中表示,对中国采取的决定措施将分2个阶段实施:前180天(4月17日至10月14日)的相关费用为0美元。
第一阶段,180天后:根据美国每次航行的净吨位向中国船舶所有者和经营者收取费用,并在随后的几年内逐步增加。根据净吨位或集装箱数量向中国建造船舶的运营商收取费用,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逐步增加。为了激励美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将根据外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的容量收取费用。
第二阶段行动三年内不会发生:为了激励美国建造的液化天然气(LNG)船舶,限制通过外国船舶运输LNG。这些限制将在22年内逐步增加。
因此,作为反制措施应该针对美国轮船公司货轮停靠中国港口以及运输中国货物加征关税,或直接禁止美国轮船公司停靠中国港口并运输货物。
2、旅行和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反制选项
野村研究认为,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美国签证政策不断变化、个人安全因素以及两国商业航班恢复有限的情况下,中国留学生和游客赴美人数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如果限制赴美旅行,大幅加强对赴美旅行的限制,可能涉及240亿美元的经济利益,在服务贸易的所有报复措施中产生最重大的经济影响。
因此可以采取限制赴美旅游和留学,例如仿效日本做法对赴美旅行和留学征收“出国税”。
日本从2019年就开始实施“国际观光旅客税”(俗称“出国税”),对所有出境人员(含日本公民)统一征收1000日元(约62.57元人民币)。
需要评估的是如果出现对等措施,也会影响美国对华旅游,但鉴于中国旅行服务贸易的巨大逆差,以及美国来华留学生数量极低,影响应该可控。

3、知识产权使用费审查是另一个关键反制领域
与美方所说的中国“窃取”美国知识产权不同,中国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福特公司总裁JimFarley近期说,“中国拥有世界其他地方尚未研发出来的知识产权”,以表扬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科技进步与领先。相反,美国在中国拥有巨大的知识产权权益,不仅得到了合法保障,而且实际上构成了垄断,通过垄断获取超额利润。
通过核实专利实施情况和审查技术转让合规性,中国可以减少从美国公司的知识产权进口。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有许多在华跨国公司是以知识产权使用费、专利费、特许经营费等名义来转移在华利润,可重点强化对此的检查力度。
需要评估的是,尽管知识产权许可具有显著的经济规模,但实施严格限制可能会加速美中之间的技术脱钩。鉴于中国在一些关键工业领域持续依赖源自美国的技术,这种发展同样会对中国造成一定的损害。
4、ICT(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服务领域可仿效欧盟做法,对美数字平台企业征收“数字税”
中国数字平台和数字服务企业在美经营已经受到极大的限制,强制tiktok出售就是最为明显的案例。而以苹果税为代表的美资数字服务企业在华经营并未受到过多限制。
面对美国的关税战,欧盟正在准备一套组合式反制方案,拟将矛头对准亚马逊、苹果、谷歌、微软、Meta和X(原Twitter)等美国科技巨头,计划通过监管+“数字服务税”双管齐下的方式对美施加压力。4月23日,欧盟首次执行了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竞争法,苹果公司(AAPL.O)遭遇欧盟罚款5亿欧元(5.7亿美元),Meta公司(META.O)被罚款2亿欧元。
中国可以借鉴欧盟做法,专门针对美资数字企业在华经营,收取数字服务税。例如针对苹果税的反制:
苹果公司之所以利润那么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之一就是苹果对用户征收了高额的苹果税——当开发者在AppStore上发布并销售他们的应用程序时,苹果会从通过这些应用程序产生的任何收入中抽取30%的佣金。
公开数据显示,主要经济体中,原本中国和欧盟的苹果税最高,但是欧盟经常对苹果搞反垄断处罚,最终降低了苹果税;而我们从没有动过苹果公司,也没有通过服务贸易制裁美国。
中国市场的“苹果税率”在全球范围内最高,对标准企业和小型企业分别收取30%和15%的佣金(据权威数据,2023年中国市场的苹果税收入已突破400亿元大关)。但是,在美国,苹果公司的“苹果税”比例分别为27%和12%,在欧盟是17%和10%,在韩国则是26%和11%。(见表4)

5、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的反制规模有限,但影响巨大
相比之下,减少美国电影进口的影响可能较小。根据中国电影局的数据,2024年中国票房收入达到58亿美元,国产电影占市场份额的80%,好莱坞电影作为主要的外国贡献者之一,占比15%。假设采用25%的收入分成模式,2024年好莱坞在中国的收入约为2亿美元,不到中国自美国服务进口总额的1%。总体而言,包括电影、电视和其他媒体在内的娱乐产品进口总额仅为20亿美元,占中国自美国服务进口的4%,占美国此类出口的5%。但不可忽视的是,除电影之外,类似NBA这样的体育赛事,以及类似“霉霉演唱会”这样的文化演出,会有一定的市场规模,针对娱乐领域的限制将有助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更重要的是其影响力巨大。
6、金融服务反制的重点在于对美证券投资限制和监管
4月11日,据外媒FoxBusiness资深记者Charles Gasparino报道,特朗普政府正考虑将中国上市公司股票从美国交易所摘牌。即将上任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Paul Atkins可能在正式就职后处理摘牌事宜。

面对美国在金融领域进一步脱钩的可能性,金融服务尽管在服务贸易领域显示规模不大,但有一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国内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种基金和渠道投资美股和美债,不但客观上支撑了美国金融帝国的地位,还为美国贡献了大量的交易费,同时也是外汇流出的一个重要渠道。
当前国内投资者有多种渠道投资美股美债,仅就QDII基金而言,截至2024年上半年,QDII基金投资美国地区的市值就已经达到1382亿元人民币。因此可以考虑对投资美国股市、债市的企业(包括实体公司、基金公司等)和个人通过征收所得税等方式,限制对美证券投资。
7、专业服务和商业存在领域是中长期的反制选项
针对法律、会计、咨询等商业服务,以及在华商业存在的美资服务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潜在的政策选择来监管美国服务公司,包括暂停许可证、提高资格审查门槛,限制美公司参与采购、或将这些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禁止它们在中国开展业务活动。
值得评估的是这些反制可能会对中国自身经济也造成一定意外损害。例如限制美国服务公司运营可能会抑制外国资本流入,并导致国内就业市场短期内受到干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德勤、安永和毕马威)在中国共雇佣了超过10万名员工。白领招聘的减少,尤其是应届毕业生招聘的减少,可能会进一步抑制国内消费。
这就需要在限制措施出台的同时,引进其他国家相关的企业来形成市场空白填补和风险对冲。
长期战略:以千亿美元规模的对美 服务贸易市场转移,打造一个没有美国的全球化
长期战略:以千亿美元规模的对美 服务贸易市场转移,打造一个没有美国的全球化
1、“每与操反,事乃可成”:以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没有美国的全球化”
面对美国面向全球挑起的关税战,世贸组织(WTO)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Pascal Lamy)在接受第一财经独家专访时表示,我们需要开始思考“一个没有美国作为积极成员的WTO”。
反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美国贸易保护,关税大棒下,中国更应进一步扩大开放,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正如《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刘备“每与操反,事乃可成”。中国对美的服务贸易反制所形成的千亿美元规模服务采购市场,并不是只为了制裁,而是把这个市场面向美国之外的全球国家开放,推动形成中国主导的更加公平的全球化。

我们注意到,自4月2日美国发起关税战以来,在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发布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等一些文件和政策的推出,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从而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实际行动。
4月21日,商务部发布《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新增九个综合试点城市,明确了155项试点任务。包括在电信领域取消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内容分发网络(CDN)外资股比限制;在医疗领域:支持外籍医生开设诊所,优化罕见病药品进口抽检流程;在文旅领域:允许外商投资旅行社经营出境游业务,支持传统经典车保税展示等多项开放措施。
4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提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4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新版清单事项数量由2022年版的117项缩减至106项,减少了11项。事项下的全国性具体管理措施由486条缩减至469条,地方性管理措施由36条缩减至20条。
2、“从实力的角度说话”:以服务贸易领域的甲方地位推动对美服务“逆差转移”
以2024年美国对华服务出口550亿美元规模,320亿美元顺差,以及2021年美国在华附属机构销售规模4167.1亿元(按当年汇率7.295折合571.22亿美元)计算,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反制将出现一个千亿美元左右规模的纯服务采购市场。
拉米关于“一个没有美国作为积极成员的WTO”的警示揭示了一个根本矛盾: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壁垒维持霸权,反而加速了其主导的全球化体系解体。中国需以“开放反制封闭”,将服务贸易市场开放与多边规则重塑相结合,最终实现从“被动参与者”到“制度供给者”的转型。中国对美服务贸易反制形成的千亿美元采购市场,本质上是重构全球价值链的契机。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没有了美国的服务,我们有替代吗?
其实,中国和欧洲在很多方面都是互补的。比如,欧盟的金融服务也很不错,我们不要美国的金融服务,可以转让给欧盟服务。同理,我们的网络服务很厉害(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等),欧盟对美国的网络服务制裁后,我们也可以跟进……只要中欧联合起来,完全可以不要美国的很多服务。
中国对美服务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旅游、教育、知识产权使用费等领域,2024年规模达420亿美元。而欧盟以及日本、新加坡等RCEP国家在高端服务(如法律咨询、金融科技、医疗教育)和旅游市场具备承接能力:
欧盟:2024年对华服务贸易额达5.59万亿元,在金融、法律咨询等领域技术成熟,可替代美国专业服务。
日本与新加坡:RCEP框架下已取消65%服务部门的外资股比限制,新加坡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可承接运输服务转移。
教育旅游市场:中国赴美留学生年支出约240亿美元,若转向欧洲(如德国、法国)和新加坡高校,可快速填补需求缺口。
总体而言,欧盟在数字服务和文化产业替代潜力最大,英国在金融和专业服务领域具备即时替代能力,日本在旅游、教育和文化方面潜力较大,新加坡则更适合作为区域服务中转枢纽。但美国在云计算(AWS)、影视版权(好莱坞)等领域的全球垄断地位短期内难以完全颠覆。但这方面正是中国本土服务企业的优势和机遇。
通过对美服务贸易反制,将中国对美服务进口和逆差转移为欧盟、英国,以及日本、新加坡等RCEP国家新增的服务市场,将为中国与(除美国之外的)全球发达国家强化经贸合作提供有力的武器。以市场为筹码,推动中欧自由贸易协定、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加速落地,有助于形成以中国为轮轴的全球新经贸体系,从而使没有美国的全球化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