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误区及对策分析
2017-12-01 鼎韬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是为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针对某类用户群体一定时期的公共产品需求,通过组织整合、集成优化各类资源,提供可共享共用的基础设施、设备和信息资源的各类渠道,以期为此类用户群体的公共需求提供统一的辅助解决方案,达到减少重复投入、提高资源效率、加强公共信息共享的目的。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是产业与政府、社会服务资源之间的联系纽带,它以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共性需求为导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包括技术创新、信息查询、质量管理、市场开拓、政策法律、人力资源、创业辅导、投资融资和管理咨询等方面。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和地区,在其产业发展初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能够领先于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阶段,实现产业要素的跨时间和空间聚合,在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和企业服务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重要作用。因此,产业平台建设成为近年来我国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科技部在《关于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支持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切实增强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以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及公共设施共享为重点,着力发展一批运作规范、支撑力强、业绩突出、信誉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增强公共服务平台在研究开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科技成果转化、设施共享、知识产权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支撑能力。相关平台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获得快速发展。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当前我国各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数量共计40多万个。各类公共平台中提升社会协作水平和市场效率,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主要分为三种模式:①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建设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能够很好地保障平台的公益性,同时由于政府出资主导,可以保障平台的投入水平,如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CSIP)等。此类平台在资金保障、资源调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开放性和公平性;②园区主导模式:依托和支撑产业园区运营发展和环境完善的服务平台。这种模式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性,贴近园内企业提供服务,减少了企业获取公共服务的成本,更有效地了解企业需求,如苏州软件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园区主导模式平台更加重视同企业的互动和服务,在运营过程中往往更加贴近本地企业的独特特征和实际需求;③市场主导模式:通常由高校、协会、企业单独或者共同建设运营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如中国外包网等,此类平台本身兼具产业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市场化盈利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政府资金或者资源支持,具有相对较强的生命力和扩展性。随着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朝着平台化模式转型,承担更多的产业公共服务职能。

 

随着科技变革及我国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影响,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不仅需要满足企业研发创新场地、设备和设施,信息沟通,管理咨询服务,成果转化,资金融通、产权交易、人才培训、综合商务等各类需求,更需要满足产业价值链整合的需求。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核心趋势:①与新兴技术的融合。新一代公共服务平台将完全建立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平台和架构基础之上;②市场化运营模式转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盈利和服务能力变得愈来愈重要,从政府支持向市场化运营模式主导转型;③共享与众包发展趋势。平台由单一建设主体向多方主体参与建设及运营方向转移,政策、合作和服务成为实现平台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发展误区
 

尽管当前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获得我国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而蓬勃发展,但在建设和运营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真正经营情况良好的平台占比不足30%,大部分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都存在着以下问题和误区。

 

1、重建设轻运营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并出台了诸多支持政策,设立平台专项扶持资金。然而,当前支持重点主要放在了平台开发建设的相关投入上,例如场地运营、硬件采购、开发建设费用等等,却忽视了对于平台实际运营和发展情况的了解和相关支持,例如信息采购、宣传推广、团队建设等等。这也滋生了一批投机导向,以获取政府建设资金扶持的假平台的出现。与此同时,一些真正需要运营资金支持,特别是一些技术性平台,建设费用和人才的薪酬本身就很高,后期运营成本也较高的平台,由于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化和产业公共服务职能,却很难获得政府支持的企业由于资金匮乏而影响了平台发展。

 

2、重硬件轻软件

 

政府对于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补贴主要集中在硬件购置上,忽视了针对产业需求和平台运营所需的软件的开发费用,导致平台投入大,但是针对性,服务能力不强,而实际上,平台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的关键保证,应该通过软件支持来实现,硬件设备的价值,也只有辅以足够的软件设施,才能得到实现。特别是是实践中有很多平台虽然拥有高端设备,但实际平台运作能力不强,虽然建立了网络平台,但数据分析、挖掘能力不高,同时缺乏维护人员,平台效率低,甚至处于半瘫痪状态。

 

3、重线上轻线下

 

目前,我国对于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第一印象还停留在网站表象上,平台功能也往往聚集在信息聚合、企业名录、电子政务等方面,而忽略了线下资源的聚合及发展,更加忽视了线上频道内容和线下资源、服务、活动等的结合。很多平台线上内容与线下服务不相符合,脱节、无法衔接,或是完全不具备线下的服务能力,不仅影响了与企业、相关机构间的有效沟通协作,也严重削弱了平台的服务质量。

 

4、重独立轻聚合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缺乏合理的统筹引导,不同的平台通常是分属不同的政府部口管理或牵头建设,结果造成发展一个产业,搭建一批平台的现象频繁出现,却忽视了各个平台之间的协作和聚合。一方面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有限的资金、资源被分散地投入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也降低了平台的建设效率,影响公共服务平台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平台间缺乏信息的共享,造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大部分平台都是各自为政,自成一体的开展服务,平台间横向缺乏服务沟通和协作,纵向缺乏服务指导和衔接,服务资源、服务信息涉及空间相对较小,有限的服务资源得不到效率最大化的发挥,协同运行机制也未建立。

 

5、重开放轻盈利

 

近年来,“政府引导、企业共建”成为我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的主流理念,采取“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管理模式,“公益服务+商业服务”的经营模式成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模式,然而事与愿违的是,虽然大部分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在建设和管理上有很大建树,但当面对盈利问题时却往往一筹莫展。早期建立的一批以事业单位机制运作的公共服务平台,现在基本依靠政府的项目补贴来存活。少数以企业为载体的平台或是加入项目编报的行列以此得以延续,或是以公共服务之名而行投机敛财之实。平台市场化程度低,忽视了平台虽以公共服务为形式,但也应是市场主体之一,若想在市场中生存,盈利能力应是根本。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建议

针对以上我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过程中的误区以及现存的几点问题,鼎韬建议在平台支持政策的制定,以及平台在未来的实践运营和发展过程中重视和实现以下几个问题和改变。

 

1、从重建设和硬件到重软件和运营转移

 

政府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的重点,应该更多地向平台运营和软件提升方向转移。

 

首先,建立和完善平台的跟踪评估与激励机制。针对产业特点和趋势需求,进行充分的研究并建立科学完善的平台评估体系,尤其是针对平台服务能力、商业模式的深入研究,并进一步根据平台运营和发展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支持举措。平台运行过程中,更要加强对平台运营管理的监督与评估,可引入第三方的评估机构,从而保障和提升评估体系标准的科学、严谨和合理性。

 

其次,加强对平台运营的支持力度。支持平台引进新技术,开发应用先进的软件设施,提高平台运作能力和服务效率;支持平台的信息采购过程,帮助引进和整合不同领域的资源;支持平台团队的建设,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助力平台发展并注重人才培训;加大对优秀平台的宣传推广力度,引导平台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被更多企业所了解。从资金、资源多渠道支持平台的运营,提升平台服务能力,优化服务质量。

 

同时,健全平台的认定和淘汰机制,加强对平台运营的持续跟踪和监督评估,针对不达标的平台采用限期整改或取消资格等手段激励其发展。

 

2、加强平台统筹规划与协同发展

 

针对当前我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存在的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等问题,可以通过城市及区域的平台统筹规划和平台合作加以解决。

 

首先,作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领导者,政府应该站在产业和资源统筹管理的高度加强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统筹规划和建设,防止重复建设现象出现。

 

其次,根据服务平台不同的类型,明确其发展方向,统筹发展规划,合理投资,逐步深入,平衡和整合好现有的平台资源,实现既不浪费资源,又能满足企业需求,促进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引导和加强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各机构间服务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和互联互通,加强平台和机构间的协作,形成集聚水平高、运转高效、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网络体系,为产业发展搭建一个完善的平台网络,做到资源统筹、功能互补,协同服务,为产业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务。也要鼓励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关系,引导创新资源向公共服务平台集聚,提高平台服务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新型合作模式,强化产业链整合和供应链管理。

 

3、创新平台运营模式向市场化转型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虽具有公共服务的形式,但从根本上看,仍旧应该是一个市场主体,平台间也会存在着市场竞争,只有建立灵活的市场化、企业化运营模式,才能具备“自我造血”的盈利能力,保证持续发展的活力和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因此,在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实践中,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政府主导及财政扶持作用,更要坚持运用市场手段,引导平台建立市场化、企业化运行机制,特别是针对一些行政色彩较强的政府下属服务平台,更应注重减弱其行政色彩,强化市场与企业职能,这将更有利于各平台与产业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实现各平台良性循环发展,在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产业公共服务的社会效益。同时,完善的市场化运营模式也将有利于发挥带动作用,吸引和带动更多的社会主体和民间资本参与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来,实现各方协同发展。对不具备完全市场化运作条件的平台,可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和补贴,同时激励支持其向半市场化和市场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4、加强“线上+线下”互动体系建设

 

在平台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加强“线上平台”和“线下活动”的互动及融合发展,构建O2O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一方面通过线上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为跨不同地域、跨业务职能的不同主体提供准确、高效、便利的服务,也可拓展一些如专家在线、呼叫中心、智能终端等辅助性互动服务,满足咨询、交流甚至是是社群的建立和社交功能的实现,借助线上的优势,可以让用户更多、更便利地了解平台信息,起到宣传平台的作用,也可和新技术更好地融合;

 

另一方面,通过线下平台将线上聚合的资源导入本地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对接具体的部门和企业,带来更完整,完善的服务体验,也可实地开展一些培训、活动等,丰富服务模式。做好线上线下的统一和协调发展,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完善服务链条。

 

5、加强和推进平台与新技术的结合

 

目前,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对于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还往往体现在理念层面,同平台的实际运营和服务体系的结合还相对较少,基于新兴技术带来的平台商业模式和服务创新案例更少。因此,切合时代的发展,深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平台建设中的应用,是我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要重视的一个关键要素。

 

应用先进技术建设和维护平台,提高平台稳定性和服务能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平台资源整合和共享的能力;应用数据分析技术记录分析用户的特征和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服务推送;应用移动互联网实现平台的智能终端化,使用户随时随地可享受到平台的服务等等。同时,推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大力支持对企业设计、制造、管理、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促进产业革新升级。推进平台与新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创新服务模式,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带动产业更好地发展。

 

希望结合以上分析及提出的几点对策建议,我国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专项政策,运营及发展过程中能够取得有效升级和突破,平台在加强自身的营运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升,完善产业环境的过程中更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推动我国产业的优化升级和良好发展。

研究

鼎韬产业研究院
TOPS评选
鼎韬观点
研究报告

咨询

鼎韬咨询服务概述
产业规划解决方案
产业招商地图
管理咨询解决方案
定制研究服务方案
十四五规划专题

会展

综合承办
海外参访
会议环节服务
精彩回顾

平台

全球发包平台
服贸统计平台
国际合作平台
招商大数据平台
定制服务平台
成功案例

国际

国际服务
国际资源
荣誉&成功案例

创新

酷立方企业创造器
京津冀众创联盟

营销

宣传推广

产业运营

合作运营
招商引资

关于鼎韬

公司简介
发展历程
全球分布
客户墙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




版权所有:天津鼎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备案号:津B2-20080229-6